大家好吖上海股票配资一览表,我是慕姑娘!
一个热爱旗袍、热爱乒乓球、热爱写作阅读、热爱文学,努力发光发亮的单亲妈妈!
作者丨耶雅亿
编辑丨慕霂
微博上有一组数据:
日本一季度2万余人孤独死。
据预测,日本全年65岁以上的“孤独死”人数或达6.8万人。孤独死,就是一个人悄悄死去,死后才被外人发现。
老年人死前,很多人还要一直工作,因为家里有啃老摆烂的成年孩子要贴补。
活着,早出晚归给子女做牛马。
死时,无声无息不给人添麻烦。
2023年,日本《出生动向基本调查》显示:日本18-34岁女性中,没有过性经历的比例达到38.7%,男性“童子身”的概率则有36.2%。
适龄婚恋的中青年里,近四成的人从来没有过性行为。
这个比例是相当夸张的。
长期保持“童子身”的人,很可能是未来孤独终老的人。
在日本,母胎单身到五、六十岁的人,看到自己的阿姨、叔叔、亲戚、领导“孤独死”后,他们开始醒悟,找人结婚——因为他们发现继续单身下去,结局是一样的。
2022年日本出生人口还不到80万,接近我们一个县城的人口。
与此同时,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,高达29.1%。
65~69岁的老人中,一半以上的人还在工作。
2002年,日本开始推行宽松教育。
课业难度大降,学生大幅减负,一代年轻人变成了“平成废柴”:
没能力、没理想、没斗志、没欲望。
成人影音、动漫游戏、快餐娱乐。它们通过虚拟、模拟等方式,给年轻人带来情感慰藉。一些现实生活受挫的年轻人,甚至对虚拟人物产生了真感情。
年轻人为什么会累?会不想生育?
当人把自己的感觉放在真理之上的时候,我们就没办法活出那个生养众多的使命。顺服,是要让我们更自由,但人与人的分野,也是从这里开始。
有些人不愿意顺服,自暴自弃,认为再也无法上升,固化于此。他们会说,“是命运”,“是不公”。
有些人能看见趋势,保持思考,继续怀有热忱和坚定的信念,生养众多,不怕吃苦吃亏。
前一类人,看见的事实是真的?还是被我们的恐惧感所扭曲的“高大如巨人的困难”?
后一类人,也看见事实,但他不觉着自己是蚱蜢,而是有信心去克服困难。
想成为什么样状态的人,决定了你晚年过什么样的生活,也取决于看见并接受怎样的事实。
有一份研究报告显示,人一生从事的工作会越来越多,换工作的频率也越来越高。大致可以用2的指数函数描述这种变化。
60年代的人,是2的零次方,在一个单位干一辈子。70年代的人,是2的1次方,会在两个地方工作。80年代的人,是2的2次方,平均会在4家公司工作。90年代的人,是2的3次方,可能要服务8家企业。00年代的小朋友,是2的4次方,竟然要换16份工作。
这里面有一个需要被看见的常识:
父母没办法给孩子一个避风港。
只有不停学习,不停变化,才有稳定。
停留在原地,只会被颠覆。
遭遇失业、失败、创伤、被裁员、被优化,几乎是我们每个孩子在未来职场中都无法逃脱的宿命。
是一次次破茧而生,还是在打击中轰然倒下,除了创伤大小的不同,最根本的区别是我们内心的信。
强大的信,相信“我可以站起来、我一定可以”的信,相信“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”的信,往往是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一次次灌输进去的。
源自亲密的关系。
源自真实的经历。
是职场这盏油灯燃烧的灯芯与火苗。
也是帮助年轻人能够勇于恋爱成家的精神动力。
孟子说过,做思想工作,要像抓走丢的小猪一样,先诱使它进入猪圈,最后再抓住它的小爪子。一上来就猛扑猛追,那小猪就越跑越远了。
作家连岳说,
做孩子的思想工作,不能用力过猛,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。尖锐斗争最后一定是父母的妥协,孩子反而喜欢斗争尖锐化,放狠话,走极端。只有一个孩子,教育的难度会变大,某种程度上说,只能顺着孩子,慢慢引导,做好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。
脾气暴躁,父母还是得先平静下来,只有慢慢引,顺毛捋,多花几年,才能抓回来。
雅亿最近深深感悟到——看起来掌控一切的我们,其实随时随地都会被无常摁倒在地上,失去一切的。包括我们的父母、爱人、孩子,我们拼尽全力追逐的功名利禄,我们用尽心思呵护的车子房子钱财。
甚至包括我们自己的生命。
我们拥有的一切,都是无常的,并非恒久的。
面对“随时可能失去一切”的诅咒,我们拿什么安顿我们的灵魂?
亲情和血脉?
爱情与伴侣?
友情与帮衬?
事业与荣耀?
财富与享受?
活着,就是点燃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火把,驱走虚无和黑暗。愿我们用信、望、爱来对抗时代的焦虑,给更多人点燃那个灯塔。
倍享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