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不爱吃奶怎么办?合肥配资公司
好办,妈妈多吃点蒜, 用蒜香味母乳抓住宝宝的胃。
担心长胖怎么办?
好办,买个不粘锅, 刮点涂层到饭里,就是一顿减脂餐。
你说我在跟你开玩笑?这些都是正经科学,拿过奖的。
上周四, “搞笑诺贝尔奖”在哈佛大学开奖,以上两个生活小妙招, 分别荣获儿科奖和化学奖。
展开剩余91%第一组科学家找来几个妈妈,给她们吃大蒜胶囊,以赋予母乳浓郁的蒜香风味。
通过对比他们发现, 孩子明显更喜欢蒜香母乳。
在对胃口这一块,普通母乳还是过于清淡了,味不够足。
就像我们吃西瓜,如果不带点蒜味,总感觉少了点什么。
第二组科学家则致力于帮你变瘦,他们的思路很简单:
既然胃是靠体积和重量来判断吃没吃饱,那吃点 没热量又占地方的东西不就行了吗?
而平底锅上的涂层,又叫特氟龙,既耐胃酸,又不被人体吸收,就是这样一种完美“食物”。
然后他们给小鼠喂了含25%特氟龙的饲料,三个月后, 鼠鼠不仅啥事没有,还真的瘦了!
但不要模仿!不要模仿!不要模仿!
人吃了有没有事,那就难说了。
如果你之前没听说过“搞笑诺贝尔奖”,估计以为这是个野鸡奖,纯蹭诺贝尔奖热度的。
但事实是这个奖已经办了35年,颁奖者和获奖者中, 不乏真正的诺奖得主。
更重要的是,这些看似好笑的研究,其实藏着教育最深的智慧。
科学家的脑洞有多大?
作为颁奖界的泥石流,这个奖可谓神人辈出。
迄今为止最炸裂的,非 2003年的生物学奖得主莫属。
这位老哥偶然目睹了一只公鸭强暴同类的尸体,并且事后发现,死去的这只鸭子,也是公的。
他大为震撼,写了篇论文来介绍自己的发现,却迟迟没勇气发表。
后来在朋友的怂恿下,他终于把论文发了出去。
很快,搞笑诺贝尔奖便邀请他登上了领奖台,以表彰他 第一个发现了“绿头鸭同性恋恋尸癖”。
当事人 | 生物学家吉斯·莫伊里克
老哥还是个很有同情心的人,他将暴行发生的6月5日定为 “死鸭纪念日”,以纪念那些死去的鸭鸭。
由于被强暴的鸭鸭是不小心撞死的,所以在这一天,他会和大家讨论“如何预防鸟类撞死”的新方法。
简而言之,就是根据菊花的纹路,判断你是不是马桶的主人。
再比如去年一群日本科学家发现哺乳动物可以用肛门呼吸, 一举夺得生理学奖。
你问有没有中国人拿这个奖?
还真有。
2020年,5位中国老哥勇夺搞笑诺贝尔管理学奖。
起因是广西有人花200万雇了个职业杀手,接下来就是管理学的魅力时刻:
这位老哥拿到钱后,花了一百万将任务外包给了第二位杀手,这位老哥又将任务继续外包, 就这样转包了四层,到了第五位老哥手上,报酬只剩下10万元。
但老哥们没法来领奖,因为还在牢里蹲着。
以上这些奖多少还和学问沾点边, 和平奖才是真正体现了人类的后现代精神。
说人话就是,纯搞抽象的。
2010年的和平奖颁给了维尔纽斯市市长, “因为他发现豪车违章停车的问题,可以巧妙地用装甲车解决。”
2020年的和平奖则颁给了印度和巴基斯坦政府,他们 指使自家的外交官在深更半夜去按对方的门铃,然后转头就跑。
比起动不动就扔导弹,这怎么就不算和平呢?
令人遗憾的是,这个奖没啥人来领。
先让人发笑
再让人思考
就这么个奖,到底是怎么能连着办35年的?
1991年,科学幽默杂志《不可思议研究年报》主办了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,从名字就能看出来,它是对诺贝尔奖的戏仿。
不同于诺贝尔奖的专业和严肃,它的宗旨是 “先让人发笑,再让人思考”。
“发笑”二字,被主办方切切实实贯彻到底。
比如每年颁奖典礼的保留节目,就是 让观众往台上扔纸飞机。
每位获奖者有1分钟的时间发表获奖感言,超时了无所谓, “甜心小姐”会出手,高频次不间断地反复输出:
“别叭叭了,烦死了!”
"Please stop! I'm bored!"
2013年,主办方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——给每位获奖者发放奖金!
金额是10万亿——津巴布韦币,约合人民币0.18元。
但最近通货膨胀,这玩意他们买不起了,于是 今年的奖励换成了一张湿巾。
不仅主办方如此,来领奖的科学家也是一个赛一个有活。
如果你仔细观察,就会发现连奖的标志都是个倒撅着腚的思考者。
你甭管以什么姿势思考,反正是思考了。
这就来到了后半句话,这奖是怎么“让人思考”的?
最初,“搞笑诺贝尔奖”是颁给那些“不能也不应被重复”的研究,通俗点说就是 科学界的金扫帚。
但大家渐渐发现,这些研究也不是一无是处, 反而能在某些关键领域带来启发。
只是由于它们的思考姿势过于“独特”,以至于大家都忽略了,甚至不屑于研究。
比如对绿头鸭行为的研究,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,还促使我们重新思考“自然”与“道德”、“本能”与“文明”之间的复杂关系。
日本老哥发现的“哺乳动物肛门呼吸现象”,有朝一日可能成为人类呼吸衰竭患者的福音。
最励志的当属 安德烈·海姆爵士,2000年,他和小伙伴用磁力让青蛙悬浮起来,因此荣获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。
2010年,他又因在石墨烯电磁特性方面的研究成果, 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。
据报导,他们的青蛙磁悬浮技术还成为 中国月球重力研究设施的部分灵感来源。
你问这个奖为什么能办这么多年?
除了真的能给大家带来欢乐以外,或许就像《搞笑诺贝尔奖的高尚一面》(A noble side to Ig Nobels)这篇文章中指出的:
尽管搞笑诺贝尔奖是对琐碎研究的含蓄批评,但历史表明,许多重大的科学进步都源于对“琐碎”问题的研究。
科学没有那么“正经”
搞笑诺贝尔奖的魔力,就在于它把科学从“象牙塔”里请了出来。
科学并不等同于厚重的教科书,它就藏在厨房的锅碗瓢盆里,藏在孩子古灵精怪的问题里,也藏在那些看似无厘头的实验背后。
换句话说,这个奖项 让科学变得触手可及。
孩子也许会问:“蚊子吸饱了血,会不会飞不起来?”
这在大人耳朵里可能是个“傻问题”,可在科学家眼里,就是可以做实验、甚至可能发表论文的研究方向。
生活中许多重大发现,往往都源于这些看似“不着调”的疑问。
正如一位获奖者说的:
“接触新思想时,大家通常的反应都是感到不安或好笑,这是人之本性,引人发笑是需要勇气的,但搞笑诺贝尔奖得主们有的就是勇气。”
他们敢于去研究“鸭子的奇怪行为”、敢于给婴儿尝蒜味母乳,也敢于挑战世俗对科学“正经”的期待。
笑过之后,人们才发现: 这些研究不只是笑话,更是新的思路。
作为家长,我们其实也该从中得到启发。
孩子提出的“奇怪问题”,不要急着打断,不要一味否定,更不要笑话他们幼稚。
因为正是这些“不合常理”的问题,训练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提问力,也帮他们搭建起了与科学世界的桥梁。
文章最后,我想以今年两位化学奖得主的获奖感言作为结尾:
科学是一场由古怪问题铺就的旅程
有时还会诞生更古怪的答案
愿我们永远拥有无穷的疑问与发现✨
特 别 福 利
评论区留言合肥配资公司
倍享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